154.海底捞星后续-《在无限游戏里天天向上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己有了小院和后山后,也越来越喜欢种植的快乐。

    种地的过程是辛苦的,但也是治愈的。

    撒下一把种子,浇水,松土,施肥,除草,到了收获的季节,就能收到一份份用汗水浇灌的礼物。

    而看着亲手侍弄的蔬菜瓜果、草药渐渐长成,更有一份难以取代的成就感。

    似乎,有些像盼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心情?

    唐溱溱现在能够理解唐爸唐妈对土地那么看重的原因,也能体会到提及让他们搬过来时他们心里的不舍。

    唯有农民,才会热烈地爱着他们脚下的土地吧。

    唯有亲自耕种,才能理解这份深沉的对大地的敬意与爱意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海底捞星”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成功设立海底养殖保护区,不过安排了水下作业机器人,由它负责每天巡视养殖区和周围海域,将海底情况实时上传。

    等又过了几日,养殖户打捞完养殖的经济贝类,众人便纷纷停止捕捞作业回到岸上。

    此时光打捞上的海星就有二三十万吨,被渔民、养殖户们娴熟地装在网兜里,摞在渔船上。

    不只海底散养的贝类遭了灾,养殖户养在箱笼里的蛤蜊、牡蛎也能被海星打开吃掉肉。

    它作为没头脑动物,似乎所有的神经反射弧都安排在了吃上。

    这些海星大部分是“多棘海盘车”,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海星。

    严格来说,它虽然为祸一方,但并不算是入侵物种,它也有天敌存在。只能说是当地势力异军突起的海底地头蛇。

    渔业等有关部门分析过海星泛滥的原因,除了近年来沿海水温偏低更适宜海星生存繁衍外,人工大量养殖它的“口粮”、它每次产卵250万粒的强悍繁殖能力,都是让它数量庞大的原因。

    在它有限的认知里,找到一处食物丰茂的“风水宝地”大快朵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,它不能理解人类对它入侵之举的愤怒。

    海星市场并不大,它的味道并没有鲜美到被广大吃货同胞盖章认证,只是小众美食。因此它的市场需求不多,价格也完全无法弥补被吃掉的鲍鱼、扇贝等经济贝类的损失。
    第(2/3)页